【心的攀緣和執著是啓動輪回的按鈕】佛陀讓我們認知無常的本質, 指引我們從迷妄走向覺悟。 他說這是適合所有人的修行之道。(Reincarnation button)
是啓動輪回的按鈕
祖古顏班
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在變化,
一般解釋為新陳代謝的作用,
究其根源是因為身這個具象的體
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所組成。
我們堅硬的骨骼等固體
部分由地大組成;
血液、口水等流動部分是由水大組成;
進出身體一呼一吸的氣體是由風大組成;
身體的熱感則是火大。
當四大聚合時即是我們稱為身體的構成,
但當身體逐漸出現衰老跡象
或是臨命終時的衰敗,
也只有四大的逐步分解變化而已。
四大的聚合,
構成了我們的根身,
也就是身相的框架。
佛陀說我們的身體
是由四大和合而形成的。
如果一個人因四大不調
而生起大病乃至死亡,
則四大和合的因緣便消散,
故佛經說:「四大本空。」
但是,
我們所有的起心動念,
煩惱、快樂等等
一切情緒的起起落落,
又是因為五蘊的聚合。
五蘊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
「蘊」是積聚義,又名五陰。
「陰」是障蔽的意思,
能陰復佛性也就是障蔽住佛性,
而起諸煩惱。
五蘊的含義為:
色——即物質,
變礙為義,
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種所造。
例如:
身體上的皮膚、肉骨、筋、血管等
有形可見的,都是色蘊的積聚。
受——領納,領受的意思:
包括苦、樂、不苦不樂,
三種感受。
想——是構想,於善惡憎愛等境界,
作種種想。
有過去想、現在想、未來想。
行——釋義為起諸造作,
即由行動去造作善惡業。
行所表現的,
也就是因為種種的起心動念、
由此體現心念所造作的生住異滅的過程。
識——了別的意思,
由心識了別所對的境界。
有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
意識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等。
四大是構成身體框架,
也就是根身的元素,
五蘊的聚合讓四大聚合的身體,
才有了精神意識層面的靈動,
所以一個血肉之軀的
所言、所行、所思、所想,
是由於五蘊的和合作用。
然而,生老病死,
是因為四大由聚到散,
人的思維活躍到出現一些思維遲緩等等,
是因為五蘊的聚滅,
同樣,情緒的變化,
喜怒無常等等也是緣聚緣滅的道理。
那試問,何來的真實存在的「我」?
所以佛經說:
「四大本空,五蘊非有,
緣聚則合,緣散則離」,
佛陀也因此教導我們
要如是觀「無我」。
四大和五蘊聚合成的,
我們稱呼為「我」的這個個體
是不穩定的,也是不確定的,
它不斷的在變換和轉化。
每天我們都會發現
身體的局部在發生變化,
例如:頭髮和指甲的生長或脫落;
牙齒變的更加鬆動;
骨骼也在發生變化;
身體的機能每天都感覺輕鬆或勞累交替;
皮膚也變得更鬆弛等等…
每樣東西都在改變,
無一不在變化中。
身體是這樣、外界的一切都是這樣、
心念更是起伏不定、變化不定。
我們的心並非自我或任何不變的實體,
也不是真實的你、我、他。
但是它可以運作
任何想象乃至促使行為發生。
它或許想到幸福、想到滿足、
想到佔有、想到付出、想到掙脫、
想到自我鼓勵、想到自暴自棄、
想到各類事情或狀況等等,
如此的不穩定卻如此的多樣。
每個輪回的個體
都被這個遮蔽住了佛性的妄念之心
所不斷欺騙,
它像霧、像雨、又像風,
讓我們在苦樂之間搖擺。
身體是變化的是不可控的,
心念更是如此。
從身心的變化中
其實就是解釋無常最好的例子,
另一方面,
心的攀緣和執著更是啓動輪回的按鈕。
佛陀讓我們認知無常的本質,
指引我們從迷妄走向覺悟。
他說這是適合所有人的修行之道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hare/16AbeTCg57/
輪迴 按鈕 英文
(Reincarnation butto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