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1999集集大地震_vs_2010海地地震】或許我們容易有一種迷思——只有規模很大的地震才會造成很嚴重的災情?(Earthquake Myths)
或許我們容易有一種迷思——只有規模很大的地震才會造成很嚴重的災情?
對於地震災害來說,規模的大小只是控制災害是否嚴重的其中一個因子,人口分佈、建築物種類甚至是社會法規都會影響震災的災情。
1999集集大地震_vs_2010海地地震
我們來比較一個例子,就是發生在 2010 年的海地地震,以及發生在 1999 年的集集地震(921 大地震)。
海地地震的規模約是 7.0,而 921 大地震為 7.3。
若純粹以規模大小來推斷,照理來說,921 地震的規模比較大,傷亡情況應該比海地地震高才對?
但根據統計數據顯示,921 地震的總傷亡人數將近 1.4 萬人,而海地地震光是死亡人數就高達了 27 萬人!
#海地地震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❓
海地地震後,許多建築都倒塌了,並伴隨走山、火災,造成更嚴重的災情。
最致命的是,這些倒塌的建築包含了許多重要的機構:總統府、醫院、機場、港口……,因此地震後,海地出現了許多問題:
1⃣ 許多官員喪生於這場地震,在第一時間無人指揮,根本無法啟動緊急應變措施。
2⃣ 訊號中斷,外界無法取得準確的資訊,造成海地一度變成孤城。
3⃣ 重要的交通樞紐損毀,無法使用。當時海地僅剩一處國際機場的一條跑道是可以提供飛機降落的!外界物資及救援人力無法即時注入。
4⃣ 醫院、學校……等設施倒塌,災民無法安置,人們流落街頭,甚至出現多起搶劫,物資無法有效率地送到災民手中。
種種跡象都指向了一件事,海地的建築沒有相關安全法規,就算有類似的法規,實際上也都沒有嚴格執行。
#臺灣建築物與地震的相關法規
以海地地震為戒,位處地震帶的臺灣,針對建築物的防震法規做了什麼調整?現行的法規又是怎麼規定的呢?
臺灣於 1974 年開始實施建築物耐震設計規定,921 地震後,營建署重新修訂建築耐震設計法規,主要為提升了建築物應有的 #耐震係數,也就是提升了建築物對抗水平搖晃的能力。
當然耐震係數高不代表一定安全,建築工法也是決定建物是否安全的關鍵,像是:鋼筋材質、鋼筋綑綁方式、地基和混凝土磅數……等。這些則被規範在《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》與《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》中。
不論是新屋還是老房子,最安全的做法還是定期檢測及整修加強,以及平時做好防災訓練!災難隨時都可能發生,我們做好越多的準備,就有越大的機會阻止憾事發生。
延伸閱讀
NCDR全球災害事件簿
https://den.ncdr.nat.gov.tw/1132/1188/1205/14621/19604/
轉載:報地震 - 中央氣象署
https://m.facebook.com/story.php?story_fbid=pfbid0v6eauWUXUaB1dENvaQsSmhJWk8r7BmAWcrCAnVU44x5s3dARoT2xtQop7xjjaBBcl&id=100064597332898&mibextid=Nif5oz
地震 迷思
Earthquake Myths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