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今生短短的幾十年的修學,你憑什麼能夠去解決無量劫來留下的問題,我們經歷過這樣多的生命,每一期的生命,或多或少都留下很多的顛倒妄想,留下很多生死業力,要以經典來說,我們由生死業力所留下的顛倒妄想,如果有相狀的話,盡虛空不能容受,這就是我們的過去,你怎麼辦,只有靠智慧來面對,你別無選擇了。
——淨界法師
臨終要往生這個人一定是,不管他遇到什麼障礙,他的心一定是非常清楚明瞭,寂靜安穩,安穩寂靜,這是共同相貌,然後提起佛號,他要能夠不隨妄轉,我們沒有辦法做到消業往生,所以我們業力一定會干擾我們,但是你有本事不受它干擾,如印光大師所說的,心常覺照,不隨妄轉,這是我們的目標。
我們不可能修到「業盡情空」,業力不干擾你,妄想不干擾你,那你是修到業盡情空,那你不是一般人了,我們一般人能夠修到不隨妄轉就不簡單了。
所以我們做不到祖師的正念,萬里晴空,一輪明月,沒有任何烏雲,做不到的,這不是一生做得到的。我們可以做到雖然有烏雲,但是這個烏雲不能夠遮蓋我的光明。
所以不管我們過去做了什麼,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說,
現在過去留下了問題,我們現在必須要繼承過去,但是重要就是說,你怎麼去面對你的過去,能夠從過去的業力跟妄想中走出來,我們現在後悔都沒有用,關鍵是我們要解決,我們要怎麼樣面對未來,一個人要能夠面對未來,首先你要先面對你的過去,你沒有辦法從過去走出來,你就沒有未來可言。
一個人走不出過去就失去了未來,那走出過去,那只有一個方法,般若波羅蜜,沒有其它的方法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否則你怎麼說,
你今生短短的幾十年的修學,你憑什麼能夠去解決無量劫來留下的問題,我們經歷過這樣多的生命,每一期的生命,或多或少都留下很多的顛倒妄想,留下很多生死業力,要以經典來說,我們由生死業力所留下的顛倒妄想,如果有相狀的話,盡虛空不能容受,這就是我們的過去,你怎麼辦,只有靠智慧來面對,你別無選擇了。
所以我們研究智慧以後,我們開始知道怎麼去處理過去,當然這智慧不是我們想出來的,是佛陀的傳承,經過祖師的開導。
如果今天你對佛教的修學,你不是只是希望能夠讓你的生命離苦得樂而已,你更重要是解決生死問題的時候,你就要注意臨終的正念,你要注意臨終的正念,你就要去注意,你怎麼面對你的過去,所留下的業力跟妄想,因為臨終的時候肯定是內外夾攻,外有業力的干擾,內有妄想的障礙。
這就是我們必須要學習佛法的主要因素,我們怎麼面對我們的過去所留下的障礙。
好,這個就是,我們已經花了很多時間,來告訴大家,怎麼去培養臨終的正念。
當然剛開始你要先有個目標,我們要從過去跳脫出來,你先有個引導,你前面要先有個方向,你要先發願,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,先要有一個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的願力。
你沒有目標,你就很容易被過去牽動。所以發願是第一個,引導力。
第二個安住力,你要不隨妄轉,你心中一定要有個房子住,你要先安住下來,調伏跟安住是分不開的,你沒有站穩腳跟,你打不出好的少林寺的招式出來,不可能。
這就是安住力,然後再調伏力,這三種力量就是我們,其實我們前面講到發心篇、正見篇,就是告訴大家,如何在無量的妄想當中,打下三個木樁,就是引導力、安住力、調伏力,你三種功德力具足了,那剩下就是你的生活歷煉了,慢慢讓它增長廣大。
但是起碼我們剛開始,先把這樣的雛型建立下去,先把這樣的一個概念先建立下去。
所以理觀,它可能是一個薄弱的概念而已,沒有錯,但是你這個薄弱的概念,經過你修行篇的後面的行門的歷煉,它就慢慢的增長廣大,它要事修。
所以理觀要有事修來磨煉,但是如果你連理觀的雛型都建立不起來,你事修你就是在修福報,因為你沒有心地法門,你就是完全在修習善業了,那就糟糕了。
所以理觀的時候,是一種概念的修學,是一種思想的建立,但是到了理觀以後我們開始,下一堂課講到歷煉的事修。好,這就是我們講到,前面兩科的主要的因素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2425102747778885/permalink/3201536500135502/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