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,到底為什麼而活?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?
幾天前,好友傳來訊息,語氣裡滿是低落與茫然。她說,最近身邊太多熟悉的人,在沒有預告下就走了。
她問我:「人,到底為什麼而活?」
這句沉重的大哉問,不只敲問著她,也重重地敲在我心上。
其實,我何嘗不是如此。這段日子,我也正被生命拋出類似的考卷。從摯友的驟然離世,曾經合作過的音樂夥伴也無預警的撒手人寰,到母親在醫院裡時好時壞、令人揪心的突發狀況⋯⋯
這一切,都在逼著我從「知道」無常,走向「面對」無常。 
那不只是一種知識或哲理,而是一場又一場、必須親身經歷的「當下考驗」。
這幾年,我彷彿被命運一次又一次地用力搖醒,被迫看清:
生命,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脆弱,也更不可預測。
在面對「為什麼而活」的巨大空洞,我們總習慣急著填入一個答案,彷彿那樣就能獲得安慰。
但,也許真正的出路,不是去「找」答案,而是先「允許」一切發生。
允許自己有情緒。允許自己會難過、會困惑、也會恐懼。但,不去抗拒,也不去評斷。
因為當我們願意敞開,讓這些暗湧的情緒真實地流過時, 那些原本尖銳剛硬的部分,反而會在這個溫柔的接納中,慢慢變得柔軟。
我想,這或許就是生命裡最真實的修行吧。
我認為生命的修行,不是為了祈求人生自此風平浪靜沒有波瀾;而是學會在風浪來襲時,我們依然能安住當下,平靜地觀照內心。
終究,沒有人是留得住的。我們握不住摯愛的親友,甚至連我們自己,也終將告別這個身體。
當我們在經歷這些失去時,有些痛會深深刻下,但那也沒關係。那些痛楚,只是生命在用最激烈的方式提醒你:你還有在感覺,你還有能力去愛。
痛,往往是因為愛得深刻。
允許這一切的發生,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慈悲。
那不是消極的放棄,而是積極地學會—起和生命並肩同行。
(轉載臉書)
AI 摘要
「人到底為什麼而活?」這句話的英文翻譯可以根據不同的語境有不同的說法,常見的包括:
「What do you live for?」 (你為何而活?)
「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?」 (生命的意義是什麼?)
「Why are we here?」 (我們為何在此?)
「For what purpose am I living?」 (我為何而活?) 
根據不同情況選擇翻譯:
如果想問的是一個人的動機或目標,可以用 「What do you live for?」 或 「For what purpose am I living?」。
如果想問的是關於生命的宏觀意義,則用 「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?」。
如果想強調存在的理由,「Why are we here?」 也很常見,例如 Billie Eilish 的歌曲《What Was I Made For?》中的「我為了什麼而生?」就使用了這個概念。 
相關名言與表達:
尼采的名言 
「Who has a WHAT in life, which can endure almost any HOW.」
 翻譯為「凡是活得有目標(Why)的人,幾乎能忍受任何生活(How)。」。
「You Were Born For a Reason」 也是一種常見的說法,表示「你生而有其原因」。